杨竞业:正确把握中华文明海外传播的基本规律和创新渠道 发布时间:2024-11-18 | 来源:本单位 | 作者: |
《中国网》刊发我院杨竞业教授撰写的理论文章《正确把握中华文明海外传播的基本规律和创新渠道》。全文如下: 文明的传播有其规律,尤其要创新传播渠道,使文明传播更有效、更有感和更有力。中华文明传播也有其基本规律,需要依据现实情况变化去创新传播渠道,以此赋能中华文明海外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 第一,推进中华文明海外传播要突出文化个性。西方文明的本质是个体主义,个性精神是西方文化的主体性精神。中华文明的本质是集体主义,群体精神、统一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精神。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要在整体主义的文化叙事表现中突出个体性,在集体主义格局中张扬个性精神。因为个体是相对独立于集体的,个性也是融合于群体性、统一性之中的。既然如此,就应当尊重个性发展规律来开展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使中华文明的形象、精神、智慧与价值能够在重视个体主义、维护个性精神的国家与地方增强传播力、发挥影响力。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先后获得了包括华表奖在内的20多个国内外大奖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获得亿万海外观众的青睐与好评,就是彰显中华文化个性精神的优秀影视作品。 第二,推进中华文明海外传播要突出地方特性。任何国家都有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地方性、族群性往往具有国家的独特性、民族性等特征。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世界影响力,就因为它集合、凝聚了中华大地不同区域和地域的文化精华,其文化形式具有独特性,其文明精华具有普遍性。就像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两代的中国书院,包括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陈家祠书院等在内的众多书院,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场域,也是贯通古今上下文脉、发扬光大崇文明理品格的圣地。找出具体国家、具体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与中华文化相适应或相似性的样态,在结合中改造,在改造中升华,使之成为从政府到民间都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比如,可以借助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形象智造影视作品《功夫大兵》来展示中国武术文化的和平性和中国精神的普世性,借助日本遣唐使形象智造动漫作品《遣唐使游记》来展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国精神的博大性。 第三,推进中华文明海外传播要突出超越性。西方国家普遍有宗教信仰,其国家文化、政治文化和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交织在一起,超越性是西方文明的突出特征。中华文化是儒释道三家融合而成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是具有入世、出世和超世相统一特征的博大文明。中华文明完全能够与西方文明开展对话、交流,在超越性层面两者也能够契合、互鉴。在理解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要突出超越性的意义,正像打造动漫电影《李白》那样,使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能够形成更高共识而契合,形成真诚互鉴而融通。 增强中华文明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还要探索创新传播渠道,形成实体与虚拟、线上与线下、产业与文旅、传播与日用相结合的赋能机制。 第一,推进数字化和智能技术利用。数字已经成为生产要素。数字化是信息化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开展中华文化传播、提升其传播效能的新质生产力。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创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海外用户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游览中国的历史名胜、体验传统节庆和艺术表演。近十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院持续推动高级化、数字化“网上故宫”,以致文物“成精”、爆款潮红;推进高水平文创,使故宫玉玺、故宫口红、故宫娃娃、故宫猫盲、故宫日历等产品走在“市场前列”,走向“网络世界”,成为沟通海内外的“网红产品”。此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非中文用户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工具,比如通过智能应用学习汉语、书法或中华文明简史,也是颇具实效的。 第二,提升内容创意和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传统故事和现代故事通过电影、电视剧、动画、播客和网络系列等形式呈现,结合现代审美和国际化元素,增加中国故事的吸引力和情感共鸣。例如,可以制作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传记电影,或者将中国神话故事改编成动画系列,也可以借鉴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创作与传播的成功经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创新性运用地方特色文化表现手法进行再创作,实现广泛、有效、有感的传播。 第三,加强跨文化合作项目。要充分发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统筹与协调作用,积极推动国内文化机构、文化学者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机构、艺术家合作,共同创作专题性的展览或经典性的表演艺术项目。2022年,澳门艺术家孟舒的大型玻璃艺术展览在澳门、苏州等地开展。2024年,中国书画家刘佑局的“幻象主义绘画作品”在意大利威尼斯开展等,都是富有中华文明影响力的文艺展览。这种跨文化的合作不仅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还能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增加国际观众的兴趣和接受度。 第四,健全社交媒体与网络平台。当下,国际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融媒体新时代,掌握和运用媒体资源和网络平台开展文明传播是快捷、高效的方式。推进中华文明海外传播,要利用社交媒体的广泛影响力,创建具有教育意义且富有趣味的内容。比如短视频、图文故事、在线研讨会等,通过Instagram、TikTok、YouTube等平台广泛传播。近年来,一些热爱和熟悉中国文化的非洲青年把他们在中国生活、创业的经历做成短视频,同宣传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在自己的国家宣传介绍,比如赞比亚的卡迪奇、南非的范睿杰等青年,成为促进中非文化交流的民间桥梁。同时,开展在线互动活动,如中文诗词挑战、中国菜烹饪直播、在线书法讲解或绘画课程教授等,增加国外观众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第五,注重多语种内容开发。语言是文明传播的媒介,是文化交流的质料。推进中华文明海外传播,要发挥中国网的发散与聚焦作用,制作多语种的文化传播材料,确保中华文化的介绍内容可以被更多非中文背景的国际用户所理解、认识。例如,制作多语种的解说视频、翻译重要的文化文献、提供多语种的导览应用等。 总之,进入新时代,推进中华文明海外传播,要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运用好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播规律,也要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不断健全访谈海外汉学家、推介中华文化经典作品、资助海外名刊名人、合作举办系列命运共同体论坛、出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经典、组织华侨华人社团参访等方式,形成传播介质解读、传播主体增值、传播媒介融通、传播渠道活化、传播精髓阐释相结合的优质的中华文化传播赋能机制,不断增强中华文明海外传播的创新力和影响力。 |
版权所有: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粤ICP备2022143588号 |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三元里大道99号 | 联系我们:020-865740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