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林少红: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滋养
发布时间:2024-05-28 | 来源:本单位 | 作者:林少红

《中国统一战线》刊发我院教学部主任林少红教授撰写的理论文章《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滋养》。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断表明了当代中国制度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内在关联,揭示了中国制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对于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精髓。这一制度孕育于近代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形成于协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的形成,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共同政治主张,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协商”的施政传统,“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这充分说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获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独特的文化根基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传承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民族性特征。

“多元一体”的理念构成了塑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内在结构的文化因素。“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一种内在的契合性。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与“大一统”思想紧密相关,其本质是多元性和一致性的辩证统一。“多元中的统一”与“统一中的多元”,这对矛盾主导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也塑造了基于中国文化观念的政治制度架构。新型政党制度客观上要求中国政治形成和维护一种“一体多元、同心勠力”向心持久的政治团结,各联盟各阶层主体间形成和维持一种和合、和谐而非党争、排异的关系,在多元性中寻求共同点、在差异性中谋求一致性,体现了一致性和多样性辩证关系。“议要多元、行要统一”,在面对利益多元、思想多样的复杂治理局面时,要围绕各族各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以团结合作方式,建立起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形成强大的制度凝聚力,确保国家各项制度安排要素齐全、环节完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汇成磅礴伟力,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成协商建国的历史伟业,形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天下为公”的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追求有着明显的契合。从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天下为公的理念、立党为公的情怀。天下为公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团结合作的重要政治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在治国理政中逐步形成多党合作文化建设的底色。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来不是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代言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够团结其他政党,代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维护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以此为出发点,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出务实而长远的发展规划,不断凝聚政治共识,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一道为中国人民谋福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和合文化”理念塑造了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和谐文化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谈到,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这种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政治智慧和文化传统,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制度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一些西方国家“否决政治”“极化政治”引发的社会分裂对立。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新型政党制度的一种文化理念。和合文化潜移默化影响新型政党制度形成,这种制度聚力聚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强大合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道路的范式、政党制度的智慧、中华文化的力量。


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提升新测政党制度影响力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壮大统一战线,对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式,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高度契合,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巩固和彰显中国政治制度显著优势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博大的话语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中去寻找促进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资源,讲清楚“家国一体”的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天下为公”的担当等,汲取历久弥新的思想精华,为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文化支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创新的宝贵资源,为更好推进制度创新提供文化支撑。

我们要善于从中华文明宝库中获取丰厚文化滋养,丰富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内容。构建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和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正确声音,回应时代关切。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影响力,使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焕发更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版权所有: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粤ICP备2022143588号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三元里大道99号 联系我们:020-86574084